土工布是我們現在常用的土工材料,在國內已經被廣泛的應用了,它耐腐蝕、透水性好、抗微生物、施工也非常方便,所以在公路(包括臨時道路)鐵路、堤岸、土石壩、機場、運動場等工程中被廣泛的應用。現在大家只知道它非常的好用,但是它的歷史,它是怎么一步步發展過來的,相信大家也都非常好奇,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說它的發展歷程。
在我國古代的時候,一般都是利用蘆葦來建造通過沼澤地帶的道路,與現代用土工布在松軟土層上鋪路的做法在原理上是相似的。利用稻草包填土來堆造堤岸、保護斜坡等方法,也與用土工布袋灌裝泥沙或混凝土來保護堤岸相似。較早使用紡織物來加固路面,是1926年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公路建設中,當時他們把棉布鋪在地面上,在棉布上澆上瀝青,再在瀝青上鋪上黃砂。經過9年的連續使用,織物與路面均保持良好的狀態,織物減少了路面的龜裂和損壞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美國也曾用黃麻織物鋪筑飛機跑道。但大規模應用土工布各種土建工程和水利工程,還是50年代開始的。美國和歐州在大西洋海岸的護岸工程中應用它獲得成功。1958年后它的使用方法推廣到其它工程中。由于50-60年代化纖工業的蓬勃興起,大大推動了非織造布工業的發展,使它的大量應用有了可能。它的運用,解決了許多特殊的和復雜的土木工程結構問題,因而近30年來世界上土工布應用技術發展顯著,特別在近10年中發展更快。
世界上美國土工布使用量大,它在90年代初對其年使用量就在三億平方米以上,使用量高于7億平方米歐洲土工布的年使用量也在4億平方米以上,其中紡粘法非織造布占非織造土工布的60%以上。
國內的土工布開始于八十年代初,但那時的使用量很少,只不過試驗性的使用。直至一九九八年特大洪水造成高度重視,建筑單位把對它的使用納入到設計標準中去,并擬定了相應的行業標準,它才真的取得高度重視和發展。國內土工布的使用量已高于三億平方米,非織造土工布占總數量占比高于四十%以上。我國土木工程基本建設有著不可估量潛在性的市場,其發展潛力決不會小美國使用量的7~8億平方米。
預測,國內土工布在以后十五年仍將以雙位數提高,這其中同比增速較快的是PET紡粘長絲土工布。在“十五”及至“十一五”計劃期間,國內整體規劃在水利工程、電力、交通、環境保護、江河治理等每一項工上的注資不可估量,主要包括水利建設、南水北調工程、電力注資、公路和鐵路建設、環境工程建設,還有港口、機場、垃圾處理、江河湖海治理、治沙等等工程,注資計達上萬億元。中國在以后十年或更長一段時間,會出現更多的基礎設施工程要基本建設,對它的需求量也將會越來越多。